總監的話

創意論政 (一)

創意論政 (一)

近十年人人都將「創意」二字放係口邊,特首、高官、商賈、傳媒、百姓•••人人講、人人吹。施政報告財政預算都要講創意,但乜嘢係創意?

稍為用下腦就話有創意?!

抄完改少少就話係二度創作?

政府大談創意,吹三捧四,但政府的制度本身就最看扁創意行業。政府部門裡行政人高高在上,設計師就底三下四。EO 可以做到AO 做到SAR CEO、AM可以做到CM做到 Dir. 、Engineer 都可以做到署長,攞房津高福利。Designer 呢?叫 technical officer, 最高做到 CTO, 薪級點去到啱啱唔俾你攞 Housing allowance.

制度上已認定設計師低級過行政人,仲大言炎炎吹高創意。

眼見決策高層缺乏創意,稍為有新啲嘅思維意見就話「未有先例」,「未成熟」,「沒可能」,「不設實際」•••等借口。一句講哂,只係唔想做。

事實上,真正嘅創意,唔多唔少都一定包含呢啲「借口」嘅特質。

“Think out of the BOX” 唔係個個都得,因為唔安全,可能會輸,挑戰大風險高。仲要睇有冇天份。

所以,政策來來去去都係嗰幾樣,因循,解難水準低。連我最敬仰嘅高永文都捉襟見肘。

作為一個從事演藝創作嘅小市民,喺冇歷史、冇包伏嘅情況下,以think out of the box 的原則,加上頼聲川式嘅創意,嘗試針對現今香港最 hit 難題比一啲「不設實際」嘅睇法。

普選特首?人人一票選自己想選嘅人?冇問題。

老實講,現實啲,環顧今日香港,根本冇一個人有魄力,有智慧,有才幹,有魅力做到香港特首。除咗劉德華。佢係我心目中唯一有資格嘅 (我認真㗎,劉華嘅粉絲不妨勸下佢,為香港好,列根得,Arnold 得,點解佢唔得?),可惜佢唔會肯做!!!

所以,我建議放棄港人治港。

一個同香港冇 la 冇 lun 嘅人,冇利害關係,唔怕大地主,同以前港督質感上相似。不過,要由香港人揀。

候選人係內地眾多中央高官,同省長級人物,仲有,完全唔介意香港市場嘅國內中資國際大企業嘅大老闆。唔駛怕李氏效應。

選出嚟嘅人,北京一定冇問題,所以唔駛預選,唔駛提名委員會。

由行政、立法,同司法,三院成員個別提名,之後再有一百個香港出生嘅人和議,就可以正式成為候選人。候選人要嚟香港居住一個月,硏究同拉票,之後在電視發表政綱,同香港人辯論,同對手辯論,之後,香港人一人一票公投特首。

仲有,一年試用期,一年後,再公投,ok就継續,唔ok就冇得留低。由第二名補上。

選出嘅人,北京中央應該冇問題,亦唔駛睇西環面色,更不怕姓李嘅人。亦係我哋一人一票選出嚟,唔對路仲可以換人。仲想點?起碼好過新架坡。

我第一個選前總理朱鎔基。

下次講房屋問題。

 

余振球 2013 April SG

 

April 7th, 2013|總監的話|

學習寫劇評

學習寫劇評

我曾經想過,當有一天 ,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地去創作和\或製作的時候,我會嘗試拿起筆,(ooops, iPad 才對)學習寫劇評。

當然,在編、導、演 三方面,我還未有足夠的理論、經驗和知識支持。但相信在Scenography 方面,我還是可以的。所以我在想,時間到了,我或會從舞台美學方面作切入點去寫劇評。

劇評,就像我正在學習的運動-草地滾球一樣,人人都可以打(寫),但不一定「懂」得打(寫),更遑論打(寫)得好。分別是,草地滾球可以以得分(注意:不是勝負)來評定球技。劇評就難了。我們不能以遣詞用字、文法、文筆、結構等等來評定劇評,因這都是入門必備。若這些文字基本功都拿揑不好,那劇評的門檻也進不了。

自問,中學時期,中文作文亦多次被老師讚賞,幾十年的累積,應不會比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差。但懂中文未必等於懂寫劇評。劇評是另一個文字符號世界。任你是中文博士亦要重頭學起。

開始起步之前,先要學紮馬,打基礎 – 包括戲劇史、不同派系、主義、形式等的戲劇理論,還有製作中不同創作崗位的創作方法及其理念等等。這些都是基本工具,否則就會出現帶羽毛球拍去打網球的情況出現。

到目前為止,我在香港閱讀過的劇評(廣義來說),可分三類:

A. 我喜歡\我不喜歡。

執筆者純以「我」的角度出發,以自身的感受,在沒有客觀論證的支持下,把喜歡與不喜歡的感覺寫下。有些什至有:「如果我做(導)呢,就會 •••咁咁咁•••」或「(我覺得)應該•••咁咁咁•••做」的潛台詞出現。

一般情況下,編與演是最容易被這樣「評」的,因他們被置於整個演出的最頂層,因人人都「看得見」,故亦最受初學者歡迎。

原則上這只是觀後感,勉強算是入門習作吧。

B. 是借題發揮,戲劇本身只是一項工具,作者要說的主旨根本與看的戲無関。把文章中「劇」的部份刪後,讀者還是能瞭解到作者的看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這連劇評門檻也未入了。

C. 第三種,容許我借用別人的話

“……criticism is the study,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artwork, film, and social trends. The goal of this type of criticism is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meanings of cultural phenomena,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take shape. In so doing, the attempt is often made to evaluate how cultural productions relate to other cultural productions, and what their place is within a particular genre, or a particular cultural tradition”

“Professional art critics are expected to have a keen eye for art and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art history.”

“Many now famous and celebrated artists were not recognized by the art critics of their time, often because their art was in a style not yet understood or favored.”

“The opinions of art critics has the potential to stir debate on art related topics. Due to this the viewpoints of art critics writing for art publications and newspapers adds to public discourse concerning art and culture”.

可惜,大多數中國人都有文人相輕的潛在意識。這第三種比較罕有,故只有借用別人的語言。

希望日後,我拿起IPAD的時候,能提醒自己。

 

余振球

 

March 26th, 2013|總監的話|

我們要的,是怎麼樣的戲劇生態?

我們要的,是怎麼樣的戲劇生態?

施政報告在文化藝術界方面的重奌是「培養藝術行政人員及年青藝術工作者」。這方面的需要,實不容置疑,十分讚成。

從現在香港專業戲劇的狀態來看,培養藝術行政人員,能解未來西九的行政人手需求。

培養年青戲劇工作者,每年演藝學院都有一批年青人投入戲劇工作者行列。他們有些投身旗艦團作月薪全職,少數進入影視娛樂團,大部分以部頭式參予中小型劇團或自組劇團申請資助製作演出。這亦是這數年間演出製作大增至每年三百多個的原因之一。

現今專業戲劇的發展進入一個瓶頸狀態。

過去,港英時期到回歸政府都沒有在表演藝術政策及生態上作過仔細的硏究。

政府一直都是以資助、補貼為主要模式。過去三十年,除了加入官辦\旗艦劇團外,戲劇工作者都在「半溫不飽」的狀態下、燃燒自己的青春、付出汗水與時間,與政府的「資助」,肩並肩的「補貼」每一位觀眾。觀眾量的不足、官僚們對本地製作在政策上、心態上、及製作\演出費上的歧視、演出製作數量上的激增,在在令專業戲劇工作者舉步為艱。但他們仍能在這狹縫中發展拙壯成長。

事實證明,香港的戲劇工作者的水平,已達國際水準。今天,主政者稍為覺醒(這批在狹縫中成長的藝術家功不可抹),提倡文化藝術產業化,但專業劇場生態並沒有多大改變 。觀眾量增加了,但仍嚴重不足,與演出數量的比例,更有倒退的情況。藝發局的行政資助增加了,但總追不上租金及劇團的增長和成長。LCSD給本地藝團的製作費比市政局時期增加了,但還是追不上製作成本;與海外藝團演出費的政策還是有差異。

舉一個真實個案:本地專業劇團製作一大型現場樂隊伴奏的經典百老滙音樂劇,LCSD 提供的製作費為七十多萬。台前幕後參與的約有50人,排練最少2個月。每人平均薪金不足萬五元。這還是在沒有道具服裝佈景燈光音響化裝•••等等支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這出現了兩個情況:

1,縱使我們有比美百老滙的創意和水準的創作人和表演者,但我們沒有資金製作佈景、服裝、燈光、音響•••等等。這樣,舞台設計只可以簡約、什至空台;服裝演員自備;燈光只能用場館設備,今天常見的電腦燈欠奉。音響卻不能節省了,怎麼辦呢?第二種情況就出現了。

2,尅扣已是微薄的參與者薪金,投放在硬件製作上。謹能糊口的薪金變成不能糊口。大家都是人,要供樓交租吃飯。故此,人人都要身兼數職。創作、排練都不能集中,令事倍功半。在創作上、演出水平上都不能再有突破。

這情況已成常規(common practice). 是今天香港創作人及戲劇發展的瓶頸。

在英、美、歐,演員競爭大演出機會少,但若遴選成功,可得合理報酬,能專心排戲創作,不用再兼差四處奔走。在香港,演出機會多,但永遠要身兼數職才能糊口。每天09:00-23:00 早午晚三份工作是司空見慣。試問還哪有時間鑚硏藝術創作?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中小型劇團沒多餘資源聘請更多藝術行政人。受訓後的人材大有可能被政府部門、西九、及小數旗艦藝團吸納;更多的年青人投入戲劇工作,令更多人從事09-23Multi-jobs 的生涯?亦有可能令演出製作數量持續增加,卻未必能提升藝術水平。

我們要的,是怎麼樣的戲劇生態?

1,觀眾拓展是當務之急。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教育建製上建立完整的藝術教育是根本。另一方面還需要其他政府部們、傳媒、旅遊界•••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譲市民更多接觸。多接觸是潛然默化教育的起點。

A, 建立社區劇場。在各政府參與的屋邨中,包括公屋、居屋、夾屋、房協屋、市建局項目、公私兩營項目,設立80-100座位的黑盒劇場,讓街坊市民參與。

B, 於屋邨商場設立藝術資訊站,譲資訊更普及。

C, 現在香港社會大眾對文化藝術仍然處於半閉塞狀態。傳媒,包括傳統的報刋、電視電台、及新興的電子電腦,在帶領社會認識文化藝術上擧足輕重,在政策上必須耍加以配合令更多傳媒加強報導介紹文化藝術。如能在續牌\發牌條款中加入「必需在黃金時間加入藝術資訊節目」、「必需在睌間新聞報導中體育新聞前後加入藝術新聞」、「必需每週(期)有一版藝術報導\評論」•••等等。

D, 在旅發局有力支持下,鼓勵酒店旅館大堂、出入境口岸大堂、港鐵站•••等當眼處設立藝術資訊站。

E,爭取法定五天工作,譲市民有餘暇及精力參予看戲和參與文化藝術活動。

 

2,鼓勵商界支持,資助藝術,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社會。從而建立全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境。在經濟主導一切的今天香港,發展商及巨賈們在賺取最大利潤之餘,在公司文化及社會責任上,推動文化藝術可大大改變社會氛圍。在政策上必須建立誘因及條款讓利潤龐大的企業實質地以支持藝術回饋社會。

A, 於政府賣地中加入條款要求提供一定空間作藝術用途。

B, 商業機構資助非牟利團體演藝項目可獲免稅。

C, 設立「藝術公益金」,商界捐款可免稅。

D, 「一億一藝團」:強烈鼓勵每年盈利超過一億的大集團以全年行政資助的形式支持非牟利中小形藝團,可獲特殊稅務優惠。

E, 港鐵站內售票機旁設立演藝節目售票\取票機。

F, 於領滙商場設立藝術資訊站,譲資訊更普及。

 

3,重新檢視LCSD的「主辦」(買show)本地製作政策。

A, 提高門票補貼額,從而提升製作費至合理水平。好讓專業演藝工作者獲得合理而有尊嚴的報酬。

B, 將主辦本地專業劇團製作費的規限與邀請海外團體演出費的政策看齊。

 

4,協助本港藝術工作者面向世界舞台:包括

A, 擧辦香港演藝展銷會Hong Kong Performing Arts Market

邀請海外presenter, promoter 來港認識本港藝術工作者,建立網絡。可參考海外不同的Performing Art Market ,配合香港演藝生態而策劃。

B,全力支持本港藝術工作者參加世界各地的重要展示會,如「首爾演藝展銷會」(PAMS), 「澳洲演藝展銷會」(APAM), 「東京藝術見本巿」(TPAM), 「加拿大演藝展銷會」CINAR、「美國演藝展銷會」APAC/CNYC….等等•

香港的演藝工作者過去在這些大型的國際演藝展銷會中近乎隱形。香港本土專業演藝工作者的藝術水平已達國際水平,我們的產量和水準一奌也不比西方國家弱。可惜我們缺乏「外銷」政策,導致缺乏外銷心態與方法。以致我們在這方面大大落後於比我們遲起歩的韓國與內地。韓國、加拿大、澳洲、英國和北歐•••等國家文化部門大力支持本土藝術家出外,他們在行政上、經濟上組織本土藝團出訪及參加此類展銷會。我們的鄰居澳門也已整裝待發,香港呢?

事實上,回歸以來,政府在政策上從沒切實重視藝術培育及實際作出重點支援。到今天,才實在地踏出第一步。在起步期,原則上不應傾斜於任何類型的藝術界別、工種、表現方法、創作模式、內容、創作人…等等 。在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要下,我們或許會鼓勵某一類 (人)創作, 但政策上不應偏重某一類(人)。突破現有瓶頸,平衡健康地發展,持續地支持本地創作人在合理條件下創作,並全力協助創作衝出香港。這樣,香港戲劇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一環,指日可待。

余振球

March 13th, 2013|總監的話|

日本北陸之旅

這次日本北陸之旅,東京一下飛機,便坐上《上越新幹線》到雪國越後湯沢 Echigo-Yuzawa,雪之旅程由此開始。

越後湯沢 – 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亦是滑雪勝地。
可惜錯過了聞名已久的中野屋冷麵。

走了一轉新瀉 Niigata,風雪半日遊。實事求事的樸素大城。遇到 Japan Animation School. 漫畫、卡通、插畫、電玩造型設計,皆有所學,不論國藉,有教無類。
噢,忘記了買新瀉米!

在越後湯沢駅內清酒博物館以500yen飲完五種極上大吟嚷後,向金沢進發。對這城市有奌失望。比新瀉更商業旅遊化。幸好,有不負眾望的《21世紀現代博物館》,看到一個不凡的韓藉Artist 展覽 – “Perfect Home"; 吃了一頓豐富的海鮮大餐。

從金沢經高崗到城端駅轉巴士終於到達五箇山相倉村。
雪山 、秘景、孤村。
祇有二十戶人家的世界文化遺產<合掌屋>聚落。是這次旅程的 number one 至愛。住在有二百年歷史的合掌屋民宿,寧謐、親切、雪意泱然。

五箇山相倉村世界文化遺產《合掌屋》
相反,下一站,亦是世遣的白川鄉便黯然失色 – 像去了澳門的大三巴 – 也是商品化世遺,分別只是加了白雪飄飄和露天風呂。

行程接近尾聲,飛驒的高山巿。另一驚艷之地 – number two. 原來高山在國際旅遊雜誌被評為三星級旅遊城市,難怪到處有英語說明。白人,台灣、泰國遊客也有踫見。惟只在往返白川鄉的巴士上見有港人,全都在高山駅趕乘火車往名古屋 shopping. 吃了一頓5A級,神戶牛的分枝 – 飛騨牛 「匠家」,美味,超超值。還有明治時期創業的蕎麥麵店,由店舖陳設到麵,原汁原味。

高山巿歷史博物館,免費,但沒有暖氣
最後一站是神奈川的武藏中原,為的是與獨立電影輪盤的導演、哲拳太極的演員 Thomas Lim 碰面一敘。

這次日本之行,感覺到,相對來說(和過去廿年的日本人相較),大東京區的日本人素質確是差了,因振興經濟而泛濫的旅遊真的能污染一個城市。這也是我拒絕東京的原因。遺憾的是,這是現今世界的趨勢!!
但這更突顯到與某些大國人的差異。

對,國家要保衛國土,對!人民要有民族意識,對!戰爭暴行要遣責,對!家仇國恨要記住(為的是鑑古識今創未來),也對!但「國」「家」的根本 – 人,人的素質,大國國民還是被比下去。東京人素質變差了,是事實,但不能否認,某些本質,日本人確實是比任何大國的國民優勝。無論政權如何替換,日本國內的食物還是安全的。貨真價實仍是真的。國民仍對國產的奶粉充滿信心。

日本曾是貧窮小國,因見其曾傾慕泱泱大國也曾身陷列强瓜分的困境,有自知之明的小國寡民,急忙發奮圖強,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當政的,空群而出,到英,美、徳、法、俄等西方國家學習軍、政、醫,科、經、教育….等。後來甚至有脫亞入歐的言論。

同期,大清帝國則自持國富民强,歷史文明發逹,自以為世界中心而少看工業革命的成果。就算有少數有識之士欲求維新變法,也被打壓。排除萬難而得的官方保送幼童留美學習也被既得利益者制出祖宗律例家法而中途夭折。
這兩段歷史,或可看到這兩個,可能是同宗同源的民族,在今天,為何在人文素質上出現差異的一些端倪。
有人說過,信念(信仰)是一個人、一個國家,的道德支柱。
排除了信仰,只有「搵錢」這個單一信念的國和家和人,就只會弄虛作假、假、大、空充斥市面。
香港,要變成這樣嗎?

13年3月3 往伊豆賞櫻的列車上

後記 :
剛在河津看到盛放的河津櫻,一時由滿眼雪白變為遍地淡粉紅色。賞心,悅目,手機和相機的 memory 都不夠用。惟一殺風景的是:
在河津川的入海口 ,隔著一條繁忙的高速馬路便是大海。穿過短短的隧道便到臨海之地。覌海之後,回程,看見三男一女穿戴整齊中壯年,在高速路旁騎欄而出,與車爭路,心想,從未見成熟日人在光天化日下有如此行為,走近一聽,滿口是濃濃捲舌的北方普通話!
黯然!
寫於停在湯河原駅的往橫濱的列車上。

 

P.S. 臨上機前,還到了川崎的《滕子•F•不二雄博物館》探望神奇小子、大雄和叮噹。滕子F先生懷著小兒的赤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還有對科學、未來的幢景,都在他的作品中透出。他的生活信念,刺激他的創作力,造就了不朽的漫畫。

March 12th, 2013|總監的話|

Be true to yourself . Be true to ourselves

Be true to yourself . Be true to ourselves

這幾年,誘惑實在太多,令我們因為眼前的、既得的、快捷的利益而喪失了自己,真正的自己。我們可能因習慣、或不敢,亦\或不願、而忘記面對。

若我們做得到,前特首董建華先生的八萬五可能會成為事實‧那過去十年,公、私兩營的房屋共建85萬個單位。今天可能人人有屋住,沒有露宿者。不用捱貴租、有創業空間、有多餘錢消費…
當然,只為發展自己錢包的「發展」商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還附加諸般理由為「賺到盡」辯護。

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靑春、我們的兒時夢想…塑成「我」。
周遭的環境、傳媒、政策…卻教我不能是「我」。因為只有另一種[我]方能在現今這個社會向上游。

這種[我],以「賺少啲」的良心商人心態來營運公共福利房屋。
譲「草根、前綫階層安居;不論貧富,皆有立錐之地」的居者有其屋的概念只留在文件上。以高於市價的原價作「七折優惠」根本上仍是營商思維。仍是以賺錢為基本考量。只是「歲晚益街坊大平賣」的道德版。

大家卻都欣然接受。
因大部分的[我]都是既得利益者:不能推倒樓價。

鄰埠澳門剛推出的經濟房屋 (相等於我們的「居屋」) 八十多萬,兩房一廳全海景。今天澳門的樓價動輒也要三五百萬‧

這種[我],以影響投資環境、拖慢經濟發展、引發行業萎縮…等理由,阻止最底工資、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等譲人人樂業的德政。
這種[我]只會強調「最底工資、標準工時」令成本增加、經營困難。卻絕口不提高樓價政策把租金推高。因為[我]們都是業主,為自保,甘願被超級大地主發展商牽著鼻子走。
小商戶稍為成功,業主便大幅加租。負擔不來者,只好結業。做成有生意也要執笠的怪現象。又或兩年一搬,平白浪費裝修、搬遷費,更不環保。

為什麼要犧牲大多數人的家庭、健康,來維持少數人的經濟發展?來穩定既得利益者的繁榮?

希臘、意大利…等諸國經常被[我]拿來作誤導 、唬嚇人的工具:福利是經濟崩潰的主凶。那北歐的丹麥、挪威…等國家呢?丹麥高稅率、亦高福利,人民快樂指數亦高,差不多是世界最高。當地人民真的是安居樂業。
香港高的是堅尼系數,這十年間升了接近十倍。貧富懸殊的嚴重程度,只比非洲國家好一奌奌。
「唏,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不能…」另一個[我]又出來了。這個理由萬試萬靈,能推開一切不利「己」建議,包括在資本主義王國紐約中已推行的「私樓廉租」計劃。這論調惟獨不適用於「希臘、意大利」。因這些國家的貪污、弄權文化與我們祖國太相似,不能一概而論。利己則對;不利則拒。另一種輸打贏要。

大家都欣然相信。
當所有政策都被超級富豪左右,那距離真「我」所想的德政便會愈來愈遠。「安居樂業」就和政綱一樣,只是歷史中的措詞。

余振球
創作總監
(原載於《舞步青雲》演出場刊)

February 18th, 2013|總監的話|

「窮商業」與「富藝術」

「窮商業」與「富藝術」

前幾天偶然看到了高志森的電視節目。節目中他訪問詹瑞文。想一想,兩位我都認識多年了。

節目中高再次提到「藝術與商業並非對立,而是互相配合」的看法。這我非常同意。多年前在同儕間亦曽反覆討論。

過去二十年,在朋輩聚會中,經常談到「觀眾買票,便是一個商業行為」。無論票房收入歸誰,對觀眾來說,付鈔換取等價回報是一項商業交易。業界千方百計吸引觀眾買票入場亦是一個巿場推廣(Marketing)的動作。沒有一個創作人希望自己的製作沒有觀眾,只是對象(Target audience) 不同。在我的活動圈子中,無論是前輩或後浪 ,大家都深明戲劇是演給觀眾看的。當代戲劇大師Peter Brook在四十年前已清晰說明「沒有觀眾,就沒有 Theatre」.

戲劇就在生活中間,戲劇藝術是源於生活。舞台藝術與商業運作從來都是悉悉相關。遠自英國依莉莎白「莎士比亞」時期,近至「粵劇街坊大戲棚」都是。尤其到今天香港以巿場為主導的社會更使兩者唇齒相依。藝術工作者「遠離群眾,孤芳自賞,不吃人間煙火,一面喊窮一面自吹」,這些觀念,在我們中間已消失了最少二十年。

但,我們還是有權選擇自己的巿場,自己的 Target Audience.

看看今天香港劇界百花齊放的情形,傳統的、前衛的;原創的、翻譯改編的;文本的、形體的;搞笑的、嚴肅的;政治議題的、揭示人性的;通俗的、艱深的•••林林總總。這都是建基於選擇。選擇沒有高低對錯,亦不需妄自菲薄、互相褒貶。

的而且確,是有藝術工作者在物質上,相對地「窮」,但從未耳聞過「他們窮,所以他們是藝術家」,或「我們是藝術家,所以我們窮」等的想法。相反,大家都希望發達。對發了達的演藝工作者,只有羨慕及期望,期望他們能更支持業界。

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堅持,堅持自己的選擇。

創作本身,就包含了一連串的選擇。

選擇的背後,是因為有「同意」與「不同意」。但「不同意」並不等同貶低。甚至有時候,不同意,但會欣賞。例如我會不同意「看不懂」的演出,但卻會欣賞這些演出所逞現的美、張力、能量、節奏•••等等。又或我不同意爛搞笑,但又會因這些 gag 發笑,並欣賞演員處理這些爛 gag ,的 timing. 當然,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一定存在討論,這些討論如能正面面對,便是提昇創作的催化劑。

當明白這些「選擇」時,不被同意亦無需介懷。在藝術的領域裏,不被同意並不等同被邊緣化。寫實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在今天仍能並存,並沒有誰給誰邊緣化了。因為認真從事藝術的都知道,有實力的後現代藝術家都有扎實的傳統藝術技巧;寫實派亦明白後現代的表現手法更能直接\間接地傳逹(或質疑)某種訊息、感情和感受。

「藝術」本身,已被香港「邊緣化」了。我們為何還要互相「邊緣化」呢?

亦無需將「被邊緣化」變成「宣傳」自己的一種技巧,因這只會誤導一般巿民觀眾。

期望業界能手牽手,一同將藝術注入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余振球 寫於31•3•2012

 

March 31st, 2012|總監的話|

荷蘭的Nes Straat

荷蘭的Nes Straat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 一旁是著名的紅燈區 (red light district) 每晚吸引大批遊客在荷蘭特有的偌大玻璃窗前觀看穿著性感, 搔首弄姿的夜之女‧但在十步之遙的另一邊, 有一條短短窄窄的街道, 叫 Nes Straat‧

外望此街, 一列並排著咖啡室、小酒館‧走到盡頭, 越過街角, 便是連著兩條主要運河的小河道‧漫步走進這條街, 會發現在這些咖啡室門前小桌上喝咖啡的, 多是些衣著隨和, 但又別具風格的年青人‧ 每一間咖啡室門外, 在每日餐單旁都有「每日精選」, 這些精選並非美味可口, 滿足口腹之慾的食物, 而是在這小咖啡室、小酒館內之小劇場中上演的演出節目‧

每一間咖啡室內裡都是一個小劇場:有些是黑盒式的, 有些是小劇院式的, 不同種類、各適其式‧就如在這裡的演出一樣, 有戲劇、舞蹈、音樂、舞蹈劇場、多媒體、音樂劇、更有小型展覽、數碼裝置等等‧

週末黃昏, 坐在這裡的小酒館一角, 桌上一杯多泡的比利時白啤酒, 等候著進場觀劇‧感受著這個藝術小社區的活力與氛圍, 深深明白到一個文化都會, 並非由一些龐大的地產項目、宏偉建築, 又或是一些拒(凡)人於千里之外的入口高價表演成品堆砌而成‧而是由這些小社區, 逐點逐滴的將「人」聚在一起, 再放射到社會每一角落, 讓社會上不同階層, 不同層面, 不同背景的人到能享受這種親切的藝術氛圍‧

在這小街的中心點, 是一座中型的文化中心, 內有劇院、展覽室, 還會舉辦一系列的藝術講座及課程‧當然, 少不了荷蘭人最喜歡的咖啡館‧這座文化中心, 在外型上, 似乎與兩旁的咖啡室小劇場群格格不入, 不知是先有小劇場群, 後有文化中心, 還是先有文化中心, 後有藝術創作人聚集?

「西九龍文化藝術發展項目」可說是有史以來香港政府在推動文化藝術方面最大型項目之一‧ 與過去香港政府其他項目一樣, 大部分的焦點、精力、策劃都投放在硬件建設上, 忽略了文化藝術的最重要因素:「人」與其「創作活力」‧

大型建設, 可吸引外地遊客, 本地遊人, 但能否激發潛在於每一個人心內的創作力呢? 又能否讓港人享受到像我在Nes Straat 享受到的氛圍呢?

正正是這些「人」與其「創作活力」所產生的氛圍, 令法國亞維翁、蘇格蘭愛丁堡, 還有比利時、荷蘭、德國、捷克等地大大小小成功的藝術節, 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和消費, 這些藝術活動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當然不及地產股票等快捷方便,但對整個社會環境及文化素質起著深遠的影響‧

「西九龍文化藝術發展項目」, 除了大會的指定動作:大型劇院, 博物館等等外, 必須有如Nes Straat藝術小街般的週邊配套, 一方面可提供更多空間讓港人培養、發掘、增強、建立自身的創作力, 一方面將「藝術」在一般人心目中的高牆後拉到日常的咖啡桌上, 從而將發表與欣賞藝術創作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份, 真真正正達到藝術普及化‧

優秀的人, 加優質的分析力, 加具創意的思考,一個這樣的社會不正是我們的理想國嗎?

Aug 2010 余振球

August 29th, 2010|總監的話|

紐約百老匯東尼獎 – 舞台劇的「奧斯卡」

紐約百老匯東尼獎 – 舞台劇的「奧斯卡」

又是頒獎禮的季節,跟隨樂壇成績表的派發後,影、劇二界的頒獎禮亦接踵而來。在本市, 無論在收視、收聽與普及上,舞台劇的頒獎禮都不能與流行音樂界及電影界的相提並論。但在地球的另一方,舞台劇的頒獎禮卻是全國盛事。如紐約的百老匯東尼獎(Tony Award)及倫敦的羅蘭士奧利花獎(Oliver Award)等。

在美國,東尼獎的重要性與奧斯卡不遑多讓‧東尼獎的命名乃為紀念於一九四六年去世的偉大百老匯女演員兼導演 Antoinette Perry‧於一九四七年舉行第一屆。初期,頒獎禮只在酒店的宴會廳一邊晚宴,一邊頒獎 (無獨有偶, 早期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亦如是)。多年後,經過不繼的進步發展,到今天,已是全國電視廣播的重要節目。

東尼獎由 American Theatre Wing 主辦,到1967年,加入The League of American Theatres and Producers, Inc.合辦,同年開始有電視轉播;香港舞台劇的頒獎禮初由香港戲劇協會獨力主辦,到第五屆(1996)開始,與香港電台合辦,同時登上大舞台及利用大氣電波廣播。

東尼獎由「東尼獎管理委員會」管理,之下有「行政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而香港舞台劇獎的籌委會由香港戲劇協會的幹事聯同香港電台文教組組成‧另有評審團,成員包括有香港戲劇協會全體幹事在內的五十多位本地專業劇人‧

大部份的獎項選舉,除了頒獎禮本身外,最為人重視及談論的,應數選舉機制了。所有在公認的百老匯劇院 (現若有40間) 內公開演出,座位數目不少於500,並在該年度首演的劇目,都自動納入東尼獎的候選名單。候選劇目的監製,需邀請所有投票人免費觀賞其劇目。

有效投票人包括 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 (演員公會)、The Dramatists Guild (戲劇人協會)、Society of Stage Directors & Choreographers (舞台導演及編舞協會) 及United Scenic Artists (設計師聯會) 的董事局/理事會成員,加上 American Theatre Wing 的代表(不超過45人)、The League of American Theatres and Producers 的法定會員,還有Theatrical Council of The Casting Society of America (不超過15人),Association of Theatrical Press Agents And Managers(不超過15人)與樂師公會代表等等,估計現約有710名投票人。大會有權終止過去並未有投票或曾違規的有效投票人的投票權利。

提名方面,「東尼獎行政委員會」會委任不多過30位,不少於15位的專業劇人為「提名委員會」。任期為3年。委員會將等分為3組。每季節目輪流由其中一或兩組成員負責,委員會成員需盡其一切努力觀賞該季度所有合候選資格的演出,務求做到每一個製作,都曾被所有或絕大部份的委員觀賞過。提名委員會將於季未開會,時間不超過2小時。以記名暗票的方式來投票(每人每項只能投一票)由會計師點算後,向大會報告提名結果。再由7百名多位投票人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最後結果。獎項包括有戲劇與音樂劇的編、導、演、音樂、編舞及設計等20個常設獎項,另大會可因應每年情況加入特別獎項如「終身成就獎」、「特別舞台製作獎」等‧

以短短千言當然不能將厚厚的東尼獎章程規則原整地呈現,只盼能概括地介紹, 讓大家有一些選舉慨念,希望下次有機會介紹一下香港舞台劇獎及/或其他世界各地的舞台劇獎。

香港需要更多舞台劇獎

在紐約, 「百老匯東尼獎」可選是其中一項最具影響力的舞台劇獎項‧除此之外, 一群劇評人及各大小傳媒的戲劇記者與編輯, 有鑑於「東尼獎」只接受在特定區域(百老匯)內的指定劇院群(座位至少五百)中上演的劇目作候選人, 故於於五十年代, 創立一個全面照顧紐約市內所有演出底獎項: The Drama Desk Award (紐約戲劇獎)‧

另一個重要的獎項: The 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 (紐約圈內劇評人獎), 則是由一群紐約市內的報紙, 雜誌, 電台之戲劇評論員於三十年代設立, 為要選出劇評人眼中的最佳劇本/演出‧

另一方面, 在紐約市外的戲劇評論/出版界亦為了以他們的觀點去表揚紐約市內的戲劇演出, 亦設立了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 (紐約圈外劇評人獎)‧

還有很多不同的大小獎項, 由此可見, 一地的戲劇發展與其相關的獎項發展有互相帶動的現像‧今天, 香港戲劇發展蓬勃, 每年有超過一百 個 (Almost 500 today) 全新製作, 應有更多不同層面的舞台劇獎出現‧不妨在此建議設立「小劇場獎」, 針對在觀眾席硬件於三百或以下的劇院中演出的製作‧一方面鼓勵小型製作, 一方面對小型演出的最大製作群-業餘劇團作出支持‧

當然, 這個夢要靠一群不畏閒言, 不辭勞苦, 不怕遭語言暴力攻擊的有心人出來承擔方能成事‧

余振球(2004)

July 29th, 2004|總監的話|